在永川宝峰镇五家坡村,有这样一个地方,陡峭的岩壁下,一栋房屋以山为墙,以岩为顶,以洞为房,屹立在山上。
房前池塘可钓鱼,附近农田可耕种,做到了真正的“依山傍水”。
更让人惊讶的是,现今洞里还有人居住,由于殷姓族人长期居住于此,这个山洞又被当地村民们称为:殷家岩洞。
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
来到殷家岩洞,该洞长约100米,通道高8米左右,外墙分为三层,最下层用条石垒砌,上半部分用泥土砌成,外墙依洞口而建,将洞口封得严严实实,上面除了十多个砖块大小的方孔和大大小小的圆孔,只留一扇拱形木门供人进出。
木门外的石壁上刻有“川主洞”,下书“聖源门”三字。
门内侧墙上刻有“民国口纪口兆口立”等字,由于年代久远,字迹已模糊。
外面看着普普通通的房屋,进入里面才知别用洞天。
洞内桌椅板凳、锅碗瓢盆一应俱全,山洞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烟囱。虽说住在山洞,但洞内的各种设施与外界并无二般,电饭煲、冰箱、电视机样样皆全,可谓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”。
偌大的山洞被分割为上下两层,一楼是住房,被分割成8个房间。
平日里,煮饭睡觉等生活起居,都在一楼。二楼是家禽养殖的地方,猪、羊等家畜都被圈养在二楼。
进门左侧有一个小房间,房内有一个石梯,从石梯上去,可直达崖顶,崖顶上有一汪清泉。
房内的岩壁上,一股水流不断从岩壁上渗出,洞主告知,这股水流是从山上渗下,终年不断。
洞门外有一个很大的池塘,平日里若无事,附近村民也会过来钓钓鱼,串串门。
洞旁是洞主耕种的农田,站在洞门口,村内风光一览无余。
何所冬暖,何所夏凉
“我们这个洞住起挺舒服的,冬暖夏 。”罗在莲笑道。
54岁的罗在莲在洞里已住了三十年。
“我是1983年嫁过来的,当时洞里有4户人家,8间房。”罗在莲回忆,当时洞里没有水泥墙,房间全用竹篾隔开。
随着时间流逝,渐渐住在里面的村民慢慢搬走,现在只剩下罗在莲和丈夫殷贤贵两人居住于此。
丈夫常年在外打工,十天半个月才回来一次,所以洞里常常是罗在莲一人住。
由于洞在山上,买东西不方便,罗在莲隔三岔五便下山购物。每逢赶集,她就背上一个大背篓,去镇上购买生活用品。
“现在好了,路修起来了,既可以开车又可以走路,”她笑道,“路也比以前好走,修成了石板路,去镇上二十分钟就到了。”
不久前,罗在莲的丈夫殷贤贵用水管将崖顶泉水引流到屋内,渐渐地,便不用去挑水了。
而谈起当初是何人建立这个山洞,为什么要建立这个山洞,她表示自己并不清楚。
“听我老公说,这个山洞是很早以前就修建起来的,他的爷爷就是在上山洞里长大的。”她说,末了又加上一句,“好像有一百多年了吧。”
而比较了解这段历史的老人,大多已经去世,余下的要么已经搬去了镇上,要么已经去世。
他的丈夫也是儿时听自己的爷爷对他讲过,这个山洞建于民国时期,由殷贤贵的太祖建立。
当年这一带土匪猖獗,为了躲避土匪,他的太祖便举家迁移到这里。
而洞门外墙上的那些方形孔和圆形小孔,
|